陈锋
本周一,证监会的行政处罚函告知书确认了恒大地产的造假数据,2019年、2020年恒大地产合计造假营收5600多亿元、虚增净利920亿元。
单拎2020年的数据说说吧:虚增收入3501亿,占营业收入(4458亿元)的78.5%。虚增利润513亿,占利润总额的87%。换一句话说,当年只挣了77亿,但谎报成590亿。
赚10万,虚报成100万或许不容易被发现。赚77亿,虚报成590亿,难道那些头部地产公司都不知道?地产经营圈集体瞎了眼、失了声?
一个大公司的营收、利润,普通投资者或许没有概念。但那些体量与之相差不大的同行业公司,他们不可能不知晓。由此反推,其他同行业公司是否也同样存在相似比例的财务造假?会不会都照葫芦画瓢、亦步亦趋?
笔者特意用软件查了一下2020年其他几位头部地产上市公司的营业收入和净利,碧桂园分别是4629亿元、541亿,融创分别是2305亿元、356亿元,龙湖地产1846亿元、200亿元。显然,这些数据与恒大地产类似。
大家是否与笔者有同样的疑问?有一种莫名的担心!
千里之堤,毁于蚊穴。依照一般逻辑,恒大的造假应该是一个不断升级的过程,数百亿、上千亿元的造假金额,绝不会始于2019年。持续了多久,不得而知。而这种造假的玩法,会只有恒大一家吗?中国资本市场上有多少家超出我们意料的造假公司,值得各位投资者重视。
就在昨天,上实发展公告,因连续六年财务造假及虚报利润情况未及时披露,公司及其多位高管被处罚。此前,红相股份也公告,因连续六年财务造假被处罚。
连续六年造假,为何未能早早地发现呢?
为恒大地产提供审计服务的普华永道,是世界著名的会计事务所,其如此轻忽承担的中介职责,其后知后觉之慢,皆令人难以置信。
如果财务造假难以发现,那我们对财务报表的价值,是否应该重新评估。投资者研究财务报表的意义在哪里?
恒大的雷,给社会的警示远不止这些。尤其值得反思的是,是谁帮助恒大吹起了巨大的泡泡?金融机构难辞其咎!
据媒体此前报道,恒大欠境内银行类金融机构借款余额2163亿元,排名前五的分别为民生银行293亿元、农业银行242亿元、浙商银行113亿元、光大银行105亿元、工商银行103亿元。
俗话说,有多少钱办多大事,那叫踏实。公司经营难免要负债,但如果负债数额是天文数字,那风险的防范就是最重要的事了。企业老板想拼命借钱豪赌,可以理解,金融机构为何要配合亡命赌徒?给恒大放贷,难道不审核财务状况吗?风控为何虚设?
一位知名公募机构高管曾对那些高杠杆高负债的大老板嗤之以鼻。如果是自己的钱,你买一万个LV包包,那是你的自由。但如果用的是银行的钱,买一个LV都是不应该的。他直指当前常上热搜、跨界做新能源汽车的某位网红老板,你宣称已花费200亿投入新能源车研发,请问是你自己的钱还是借银行的钱?豪赌不成功,谁来买单?恒大地产、正威集团这些活生生的案例还不够吗?他呼吁,金融机构应严格监控贷款大户的还款能力、负债扩张的速度,而监管部门也应对此予以高度重视,升级风控指标。
诚如斯言,恒大爆雷产生的巨大窟窿,给金融机构、合作链上的供应商、购房人等造成重大损失,衍生了拖跨合作企业、“烂尾楼”等重大社会民生问题。而金融机构的损失,最终或由国家兜底,相当于由全民买单。如此推理,金融机构的放贷,不应恣意为之。
恒大的雷,如何能在10多年的时间里滚到这么大,不断放贷的金融机构都是帮手。
应从恒大债务窟窿给社会的冲击事件中吸取教训!笔者建议,金融机构应对贷款总额居前的企业,祭出如“三条红线”一样的“监管补丁”,提升考核指标;或介入其经营活动,行使类似于公司董事的职权,掌握还款能力,控制负债扩张风险。避免金融机构轻意放贷、社会为之买单的冤事频发。
著名的《阿房宫赋》的结尾是,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,后人哀之而不鉴之,亦使后人复哀后人也。希望恒大这样的悲剧,能让更多的企业经营者警醒,让金融机构警醒。
编辑:麻晓超